追书网 > 武侠仙侠 > 侠盗魏六 > 第十二回 烈士英风垂千古 虽死犹生

?

  上回说到龙老从山外归来,魏六忙问消息打探的如何?龙老沉吟了一会,随即讲了起来。魏六一听顿时如坠冰窖,跟着泪如雨下放声大哭,你道为何?

  原来,自从与魏六、千里眼、顺风耳三人分手后,李化龙每日操练兵马,打造兵器,不敢懈怠,单等时机成熟后,随傅山起事以成就抗清复明之大业。他还派出哨探,不时探听清廷的动静及傅山先生在江浙一带的消息。

  一天,李化龙正在操练兵马,一个义军过来禀报;“哨探回来了”,李化龙马上召见。谁知,却被哨探接下来的话惊得头晕目眩,如坠冰窖,身子也如一团棉花软软得跌回座椅中。

  只听那哨探道:“从南方传来消息,由于有人告密,致使傅山先生去江浙与桂王的手下见面共谋抗清复明的消息被泄露。顺治那个狗鞑靼派了大批鹰犬前往江浙捉拿江浙的抗清义士与傅山先生。并且派人来山西调查平日都有哪些人与傅山先生有来往,准备将我们一网打尽······”

  李化龙听后大惊,仰天长叹道;“如此先生危矣!唉!凭先生的气节,若落入那些鹰犬之手,定然是凶多吉少。我们这里离江浙又是相隔千里,想要搭救也是鞭长莫及。况且清廷既然派人查与先生有交往之人,我们迟早会被清狗发现。这当如何是好······”

  人常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李化龙此时已是方寸大乱,忘了傅山以前叮嘱他的话语:“时机不到,万不可轻举妄动。”

  李化龙想了一会从椅子跳起来大声对哨探道:“马上派人通知左近一带的英雄豪杰前来议事。”“是”哨探应了一声,转身便走。刚出到门口,又被李化龙叫住道:“让他们不得耽搁,马上前来。”“是”……

  那些好汉们见李化龙相召,虽然不知何事,但听哨探的口气,定是有重大事故发生,那敢怠慢,立即动身向大西沟赶来。等他们赶来时,李化龙正心烦意乱地在院中不停地走动。

  李化龙见众人到齐马上召开会议,商讨搭救傅山之策。来的这伙人勇则勇矣,但之中却无能谋善断之士。除了少数几人提出:先派人再去江浙与京城打探消息,同时通知尚在外面的千里眼,顺风耳等人,等弄清楚情况,人手聚齐后再动手。其余的人都历数满人入关后造得罪孽,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圈地”“剃发”······一致要求先下手为强,提前起义攻打盂县县城。

  李化龙此时心中更是波涛汹涌。虽然知道现在时机不成熟,且人手又不足,若举事恐难成功。但他受众人激情的感染,信心也跟着膨胀起来。同意了众人的要求,提前举事,第二天清早攻打盂县县城。若能打下县城,依次攻取寿阳,平定,直取太原。

  由此也显露出了李化龙的不足之处,只能作为一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勇将,却并非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官。作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官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狮子搏兔尚使全力。况且战场上瞬息万变,纵使管乐、孙庞等胸罗万象之辈尚且对战况难以预料,常会出现失误。岂是单凭一腔热血,悍不畏死,妄逞匹夫之勇便能取胜的。他作为此次举事的义军首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以致功败垂成,血染黄沙,所率义军全部壮烈牺牲。这正是:只因一着错,满盘皆是输。

  李化龙让全体义军将士在当天太阳落山前全部收拾好装束,然后到中社村东的“碓臼沟”庙聚齐。

  是夜方交二更,义军将士便起来砸草喂马,生火做饭。三更一到,李化龙及几名义军将领在“五龙圣母”像前烧了三炷香,然后正式宣布起义。除了一些老弱之人留守外,所有义军全部参加。这些将士右臂绑了一根红布条,从大西沟出发,带着这几年他们在大西沟自制的火炮,一路人喊马嘶浩浩荡荡向县城而来,等到了县城时已是天光大亮。

  本来义军若有智谋之士,用计骗开城门,采取偷袭或许能够成功。但他们却认为县城的官兵平日只知淫乐享受,疏于锻炼,战斗力低下。只要一鼓作气不停猛攻,便可拿下县城,于是采取了强攻一途。

  事情的发展也跟义军的预计差不多。战斗打响后,李化龙一声大喊,右手一抖缰绳“驾”,双脚一碰马腹,座下的白马如离弦之箭直奔城下,义军将士一个个如下山猛虎,出水蛟龙,嗷嗷叫着,争先恐后向城上发起猛攻。

  城墙上平日便备有滚木礌石等守城之物,箭枝更是准备充足,城内的官吏在义军未到城下之时便得到通报。由于义军人数有限,不能四门同时进攻。他们将西,南二门团团围定,在炮火的配合下奋力猛攻。

  盂县县令恐县城有失,一面派快马送出告急文书,一面上城指挥,命令城上的官兵立即进入战斗,坚决守卫城池。

  随着一声梆子响,顿时城上箭如雨下,纷纷向城下的义军头上洒落。以前义军曾多次演练过怎样攻打县城,现在自然是轻车熟路,见城上箭支向头上射来,忙将左手盾牌挡在身前,继续向城下跑去。几名神箭手在几个特大盾牌的掩护下专射城上的箭手,减轻义军的伤亡。炮手们将火炮对准了城门,随着令旗的挥动,一发发炮弹呼啸着射向城头······

  义军到了城下便开始架云梯登城,城上的官兵见义军开始登城便将城上摆着的滚木礌石全部推下去,但他们担心被下面的箭支射中,都不敢向下看,只是盲目地往下推,所以义军的损失也不算太大。

  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城上的滚木礌石已经用尽,箭支也所剩无几,守城的官兵已渐渐不支,有的已经扔掉兵器坐在地上不起来了。反观义军将士却个个生龙活虎,越战越勇。城上的官吏见状,早已吓破了胆,若非怕将来朝廷抄家灭族的话,早就弃城而逃了。

  俗话说:将是兵的胆,有不会打仗的将军,没有不会打仗的士兵。官兵一见当官的都怕的要死,自己还拼的什么命?除了少数还在负隅顽抗外,大多数都已放弃了抵抗,将兵器扔到一边,等着城破后投降。

  县里的官吏见官兵士气全失,无心再战,而援军还未见踪影,知道大势已去,城破只在旦夕。为防城破后被义军所杀,他们经过商量后,决定开城投降。

  城下的义军正在攻城,忽听县令在上面喊话让义军停止攻城,他愿带领城里的官吏一起开城投降。义军一听,顿时群情激动,大声欢呼起来。李化龙听了将长枪往得胜钩上一挂,哈哈一笑,高声道:“弟兄们,随我进城……”

  这时,忽听义军背后人喊马嘶,李化龙扭头往后一看,顿时惊得魂飞天外。原来义军背后出现了大量的官兵,这些官兵个个盔明甲亮,刀枪曜日,非城上的兵士可比,人群中有十几面旗帜在风中猎猎直响。其中有一面黑色大旗随风飘扬。上面绣着“冀宁道守备王”六个白色大字。旗杆下立着一匹乌黑的战马,这马长有丈二,高有六尺神骏非凡。马上端坐一员大将,五十来岁年纪,身高在六尺开外,生得豹头环眼,鹰鼻海口,颌下有四五寸长的一挫花白的山羊胡。他顶盔掼甲,外罩一领黑战袍,足蹬一双虎皮战靴,腰间佩带一把三尺多长的宝剑,背后的走兽壶内装了满满一壶雕翎箭,马鞍桥上挂着一把铁胎弓,得胜钩上挂着一把凤翅鎏金铛。单看这根凤翅鎏金铛就知此人臂力非凡,力大无穷。

  他下首一员大将有四十多岁年纪,面皮发黄,坐下一匹黄马,手中端着一把大刀,此人坐在马上比前面那人低了足有一头。原来此二人非他,黑脸之人乃冀宁道守备王镛,拿刀之人乃参将李好贤。二人接到告急文书后,立即点齐人马,马不停蹄地向盂县而来,正是救兵如救火。为了赶时间,他们到了盂县境内便参照地图抄小路从小坪梁向县城扑来。

  俗话说:走得早不如赶得巧,这话一点不错。等他们赶来时,城上的官吏刚与义军喊完话,准备在城上竖起白旗后开城投降。一见援兵到来,顿时来了精神,心中暗道一声侥幸,若早一步将降旗挂起,事后少不得要落个撤职查办的下场。心中想着心思,手上却不停,忙将白旗取下,让一个官兵马上拿下去烧了。然后将城上躺着的官兵吆喝起来继续守城。城上的官兵见来了援军身上也觉得有了力气,一扫刚才的沮丧,捡起兵器,准备继续战斗。这一来县城,又转危为安,这可真是无巧不成书。

  有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守城官兵欢喜的时候,义军可就发了愁了。李化龙一见“冀宁道守备王”的大旗便猜到来人是谁了。他对王镛其人早有耳闻,不但武艺高强,臂力过人,惯使一根凤翅鎏金铛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深通阵法,精于练兵之道。他手下的官兵也经过多次大仗,训练有素,互相配合默契,而且这些抱着死人睡过觉的官兵身上都有一股悍不畏死的血腥味,与人相战能令对手无形中产生一股畏惧感,从而败落。

  李化龙一见黑压压的官兵,身上也自出了一身冷汗。他清楚义军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早已是疲惫不堪,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除了本身的体质好,平日坚持锻炼,更主要的是心中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如今添了这样一批装备精良久经战斗,人数又占优势的生力军,今天只怕是凶多吉少了。如今之计,只有趁援军立足未稳,一鼓作气冲出去,以保存实力,若被官兵包围住,恐难逃全军覆没之厄。

  李化龙为了稳定军心,故意不动声色,先传话下去让攻城的义军退回来,转而迎击背后的官兵。他大声对义军将士道:“各位兄弟,如今我们腹背受敌,若不能一鼓作气击退增援的官兵,便只有死路一条。进则生,退则死,成败在此一举。诸位,随我冲呀……”说完双腿夹紧马腹,一抖缰绳纵马提枪,冲向来援官兵。义军将士齐声呐喊道:“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杀呀……”如一群发怒的雄狮跟在李化龙后面向官兵扑来……

  来援官兵初始呈扇形向义军包抄而来,一见义军突然发起进攻。王镛一声令下,随着令旗的摆动官兵马上变形换队形摆出一个阵势。古代的阵法,最初有十种,分别是: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才阵,四象阵,五行阵,六合阵,北斗七星阵,八卦掌,九宫阵,十面埋伏阵。像后来的五虎驱羊阵,六花阵,六丁六甲阵,两仪八卦阵,九宫八卦阵,八门兜底阵等阵法是后人推演变化出来的。

  官兵现在摆的这个阵势是王镛经过多次实战经验总结从“八门金锁阵”中演化出来的。最外围的兵士全部持有人来高的大盾牌,兵士选的都是身高体壮之人。第二排和第三排选的是臂力过人的兵士,他们每人手持一杆长枪。再后面是弓箭手,这些弓箭手也一改以前的乱箭齐发的习惯。将这些弓箭手分成三批,借着前面盾牌的掩护,第一排弓箭手将箭发射完就退回去,第二批再上前射,第二批射完退回去第三批再上前射,等第三批发射完,第一排又准备好了。这样一来即使对面的战马再快,即使遇上骑兵每个弓箭手也能发射两次箭。而且骑兵经前面的盾牌一挡,其势已缓,被后面的长枪手一挡,最后只能被困在官兵中间,任人宰割。

  李化龙在马上将长枪舞得密不透风,连人带马全部护住,官兵的箭矢虽然密集却全部被挡了出去,但后面的义军却没他这么好运,不断被射中死于箭下。

  李化龙看看快到敌阵,心想:擒贼先擒王,若能捉住王镛,危机立解。想到这里大声喝道:“王镛休走,纳命来……”声音如同打雷,那些官兵一听,惊得浑身发抖,有些胆小的直接就一屁股坐到地上了。心想怪不得昔日张翼德三声大喊,惊退曹操八十万大军,像这声音再来上几次,准得吓破苦胆。

  王镛见李化龙叫阵,正要催马上前,却见参将李好贤上前拱手道:“大人,杀鸡何用宰牛刀,待末将上前擒此反贼,以献朝廷。”

  王镛点了点头道:“此人武艺高强,不可小觑,你要小心了,如果不敌,不要逞强,先退回来。”

  “大人请放心。”李好贤说完,拨转马头,绰马提刀向李化龙奔来,口中喊道:“反贼休要猖狂,看俺李好贤擒你建功。”

  李化龙一听大怒,更不搭话,一抖镔铁长枪,挽起一片枪花,一招弯弓射雁向李好贤面目扎来。李好贤忙端大刀招架,谁知却格了个空。原来这只是一记虚招。意在吸引他的注意力。李化龙跟着又使出一招怪蟒翻身,扎向李好贤腰腹。李好贤紧急中来了个蹬里藏身,方才躲过。他刚将身子直起,又见李化龙又是一招李广射石,直指李好贤咽喉。李好贤赶紧将身子向后一仰来了个铁板桥的姿势才堪堪躲过,枪尖擦着面门扫过,顿时将李好贤惊了个魂飞天外。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李好贤这才知道李化龙的枪法远胜于他,心中暗骂自己不该逞强,这回说不定真要马革裹尸了,忙使出浑身的力气去招架。却见李化龙将一条铁枪使得神出鬼没,上扎插花盖颈,下扎古树盘根,左扎凤凰展翅,右扎野鸡抖翎,舞到紧处只见枪影不见人影,把李好贤弄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他刚躲过一招蛟龙探海,却见李化龙又是一招海底捞针,从下向上挑来。李好贤忙举大刀相挡。但听“铛”的一声大震,二人刀枪相撞。李好贤经不住李化龙神力,顿时虎口迸裂,大刀也随即被挑向空中,然后“呯”一声掉到地上,溅得尘土四射。

  李好贤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见大刀被挑飞,忙将身子伏在马背,双脚即踹马腹,战马负痛“咴啾啾”一声长嘶,四蹄撒开,如离弦之箭往阵中跑去。

  李化龙岂肯让李好贤轻易走脱,一抖缰绳,随后赶来。看着将要赶上,忙提枪向前扎去。

  那李好贤却也滑溜,听得马蹄声渐近,忙带转马头,绕着本阵往斜刺里跑过,以致躲过李化龙从背后扎来的一枪。王镛在阵前看着李好贤落荒而逃,忙策动战马赶了过来。李好贤见王镛来救,忙向王镛奔来,口中急呼:“大人救我。”

  王镛等李好贤闪过将战马往当中一横,双手端着镏金铛,对李化龙喝到:“反贼休要放肆,冀宁道守备王镛在此,还不乖乖束手就缚。”边说边将李化龙截了下来。

  李化龙见王镛将李好贤救走大怒,一扯缰绳将战马带住,右手握住枪身将枪尖向王镛一指大声道:“呸!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你王镛算什么东西,也敢叫我束手就擒,你若有种,就来接我李化龙三枪。”

  王镛一听,气冲牛斗,只见他瞪着一双大环眼,山羊胡子根根竖直,“哇呀呀”一声怪叫,骂道:“反贼休要夸口,你尽管放马过来,今天若擒你不下,再不领兵。”

  李化龙见王镛发怒,心中暗喜,心想:此时只可速战速决,不得拖延,否则等城内的官兵缓过气来,来个前后夹攻,便凶多吉少了。想到这里,将长枪一摆,一招引蛇出洞,直取王镛咽喉,枪至中途方喝了声“看枪!”

  王镛在马上一侧身闪过,紧跟着将镏金铛高举过顶,一招泰山压顶,使出浑身力气,恶狠狠地向李化龙头上砸来。李化龙忙举长枪相迎,但听“铛”的一声震响两件兵器撞在一起,发出震天价的响声。二人的身子也在马上左右摇晃起来。那两匹战马吃这股巨力向下一压,“蹬蹬蹬”各自向后退了十来步方才止住脚步。

  李化龙口中喝到:“痛快,再来。”说完率先动手,将长枪高举一招五丁开山向王镛头顶压来。王镛力贯双臂,将凤翅镏金铛向上一格。两件兵器再次撞在一起,这次的响声更大,而且二人的差距也显露出来。李化龙长枪微弯,战马后退十几步后,他举起长枪准备动手。反见王镛的情况却要糟的多。王镛接了李化龙这招后,只觉两臂发麻,汗水从额上唰一下就出来了。他的战马也退得更远,足有二十来步。

  王镛稳住身形,正要举铛再战,却发觉双臂肿胀酸痛的厉害,再难举起。长叹一声,自语道:“唉!人老不能以筋骨为能,倒底是岁数大了。若再逞强与他硬拼说不得还真要败在他手里,战场上只讲结果,不管过程。你李化龙再勇,难道没有力尽的时候?”想到这里,调转马头,将镏金铛照马屁股狠狠一抽,那马吃痛“哒哒哒”向阵中跑去。

  李化龙以为王镛会与他再战,谁知王镛却调转马头向本阵中逃去。口中骂了声:老贼狡猾。催动战马向王镛赶来,口中喝到:“王镛休走,纳命来......”

  王镛将到阵中,听得李化龙跃马提枪赶来,向官兵喊道:“快放箭,快放箭......”趁机躲进阵中。

  再说李化龙策马追赶王镛,看着将要赶上。却见对面阵中箭如飞蝗,向自己射来,忙将长枪舞得泼水不入,将战马与自己的身体全部罩住,继续纵马向官兵阵中冲来。看着到了阵前,双手使力借着战马的冲劲用长枪将官兵阵前摆着的大盾牌挑开一个口子,又将长枪抡开当棍使,将后面的长枪手打倒一片。然后伸左手从腰间拔出戒刀,远处用枪挑,近处用刀砍,一路向阵中杀来。

  人们常用“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来形容枪法与棍法的精妙。王镛在阵中,向正在冲杀的李化龙看去。见其端坐马上犹如一尊战神,在官兵中间刀枪并举,左冲右杀,前劈后砍,上刺下跳,如入无人之境,勇不可挡。但见他:长枪起处,马前鲜血飞溅,戒刀落下,官兵人头乱飞。好似那虎牢关前俊吕布,又似那长坂坡前勇赵云。不由暗自心惊,心想:此人不但枪法精妙且有万夫不当之勇,今天若让他走脱,将来定是后患无穷。有道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官兵有的是神箭手,何不······

  王镛打定主意,对身边的一名亲兵一阵耳语,那官兵听完,马上转身离去。王镛见亲兵离去,手抚山羊胡须,看着战马上冲杀的李化龙,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面上也现出诡诈的笑容,口中自语道:“李化龙,今天你死定了········”

  李化龙正在冲杀,忽听后面有人呼唤,回头一看,见是与自己一起长大的伙伴李大。只见李大头发凌乱,浑身是血,身后还跟着二三百名义军,这些义军虽然个个带伤,但却斗志昂扬,浑身散发出一股凶悍之气,如同受伤的野兽,临死之前也要反噬一口。他们杀散身边的官兵,很快都围到李化龙马前。

  李化龙问李大道:“怎么就这么点人,其他的人呢?”他话刚说完,全场顿时一片寂静,偶尔听到有啜泣之声。李大双眼发红,哽咽着道:“其余的人都牺牲了。”李化龙一听怒急攻心,张嘴吐出一口鲜血,身子也在马上摇晃起来。李大赶紧伸手将李化龙扶住。

  这时,忽听后面又传来一片喊杀之声,李化龙扭头一看,已是面如土色。原来,城上的官吏见义军已死伤大半,忙打开城门,带领城中的官兵向义军背后杀来。

  李化龙心想:最坏的局面终于出现了,如今义军所剩无几且个个带伤,现在更是被官兵前后夹攻,看来今天是注定要全军覆没了。想到此处,不由仰天长叹道:“真是天亡我也......”

  这时,李大开口道:“如今我们已被官兵围住,想要突围已不可能。人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拼死拖住官兵,掩护你突围。”

  李化龙道:“都怪我考虑不周,才使义军遭此大败,弟兄们惨死官兵之手,我若撇下你们独自逃生,有何面去见死难的弟兄们。我自当与你们共生死,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到时若清廷未灭,还当继续与兄弟们抗清复明。”

  李大生气地道:“你好糊涂啊!你乃我义军首领岂可轻丧。你若突围出去,到时东山再起,为死难的弟兄们报仇。若与我们一起战死,于抗清大业何益?你要以大局为重,万不可意气用事。”李大说完又对身后的义军将士道:“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弟兄们,随我冲啊!”说完带头向官兵冲去。谁知刚冲出几步,突然一支利箭从前面射来,正中李大心窝。他拼尽最后力气喊道:“弟兄们,冲啊·······”然后看着马上的李化龙嘴唇动了动,倒地而亡。

  李化龙一见李大中箭丧命,顿时心如刀割,想起二人多年的友情,泪水夺眶而出,和着脸上的血水一起留下,打湿了战袍。他对着李大的尸体,悲戚地道:“兄弟你在地下稍等,我一会带王镛去与你作伴。”他看着越来越少的义军,一声怒吼:“王镛匹夫,纳命来......”策马提枪向阵中央的王镛冲来。

  有道是一人拼命,万夫难挡。王镛见李化龙双目尽赤,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向自己冲来,也是吃了一惊。眼看胜利在望,他自然不会逞英雄与李化龙单打独斗。他一边指挥官兵将李化龙团团围住,一边叫弓箭手加紧放箭,他自己则催马向阵后退去。

  李化龙被官兵团团围住,虽然拼命冲杀,但倒底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再加上不住有暗箭射来。一炷香的功夫下来,他已是多处负伤,浑身都是鲜血,有官兵的,也有自己的。此时他已被仇恨蒙蔽了心智,宛如一具只知杀戮的机器,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杀官兵报仇。双手也是机械地将刀枪挥向身边的官兵,收割着他们的生命······也不知杀了多少官兵,戒刀已经卷了刃,双手也不知沾了多少血,铁枪都快光得握不住了。

  忽然,一支特大号的箭支向他背后射来。他正与前面的几名官兵厮杀,等到发现,已是躲闪不及,正中后心。

  李化龙咬紧牙关,将前面的一名官兵刺死,扭头看了眼向自己发箭的弓箭手,然后将手中长枪奋力向那名弓箭手掷去。那名弓箭手正在因射中李化龙而做着升官梦,却见一条丈许长的镔铁枪向自己胸前奔来,然后“噗哧”一声从胸膛穿透,连人带枪钉在身后的树上。

  由于用力过猛,铁枪一离手,李化龙的身体便在马上左右摇晃起来。他拼尽最后的力气,用戒刀将冲到马前的一名官兵砍作两段。此时又是几支利箭射来,少了李化龙的掩护,全部射中战马,那马长嘶一声,人立而起,将李化龙摔了下来。

  本来李化龙已是油尽灯枯,再经这一摔,口中大叫一声,吐出一口鲜血后气绝身亡,死时犹自双目圆睁。至此,这次攻打县城的义军无一幸免,全部壮烈牺牲。其时乃顺治四年(1647)秋天,参加攻打县城的义军由龙华河,滹沱河一带的贫苦人民与“闯王”李自成的余部组成,共计五千人全部遇难。这正是:瓦罐不离井口破,英雄难免剑下亡。

  龙老讲完,安慰魏六道:“人死不能复生,你要节哀顺变。其实在百姓心里,不管皇帝是谁,只要对百姓好,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那便是明君,是百姓之福呀!人民饱经战乱之苦,如今好容易平息,如果再起战争又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不管能否赶走满清鞑靼,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魏六双拳紧握,含泪向着西方道:“都怪魏六,在此耽搁一年,以致兄长命丧九泉。弟即刻便去京城,取那顺治的首级来祭兄长在天之灵,兄长若泉下有知,保佑小弟此行成功。”说完又是如丧考妣般的放声大哭。

  龙老见状,对魏六道:“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京城防卫森严,那皇宫大内更是高手如云,你一个人前去,定是凶多吉少。当日千里眼与顺风耳二人赶往江浙保护傅山,可是等他们赶到江浙时傅山已经得到清廷捉拿他们的消息,提前离开了江浙。后来也不知何故,他们并未跟随傅山在一起,而是留在了天津,据说最近他二人常在天津的五清一带出现,你若去京城,不妨先去天津寻他俩,若得他们相助,纵然事败也可全身而退。”

  魏六听后连连点头称是,随即收拾好行装,然后拜别龙老下山而去。

  这正是:知己相交金石坚,别后而今已经年。

  噩耗传来天人隔,相见还须梦里圆。

(https://www.biquya.net/id18637/112723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