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武侠仙侠 > 侠盗魏六 > 第四回 人生何处不相逢 又遇故人

?

  魏六思乡心切,归心似箭,一路疾行,不觉便回到阔别已久的村中。离家老远便喊:“妈,我回来了,姐姐,我回来了……”

  母亲赵氏自从魏六一去不返后,终日以泪洗面,也不知道消瘦了多少。

  古人说: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赵氏五个儿子和丈夫都离他而去,剩下这个沙里澄金的命根子又下落不明,心里得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其时母亲正在打扫院子,忽然耳中传来魏六的叫声。她一怔,急忙抬头向左右环视,可院中空空如也,哪里有儿子的身影。她长叹一声,口中呢喃着道:“唉!看来是我思子心切,心思恍惚,听错了。儿呀!你到底在哪里?你可知这五年来娘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儿呀······”她的声音愈来愈低,眼中又蒙上了一层“水雾”。

  过了一会,母亲擦干眼中的泪花,正准备再度打扫。“妈”耳中又是一声清晰的叫声,“这回······”她再次抬起头来,只见一个年轻人由远而近向她走来,当她看清楚眼前的人后,顿时呆住了。“儿呀!娘的心头肉,你终于回来了!”跟着“叭嗒”一声笤帚从手中掉落地上,身子僵在那里,双眼呆呆地看着一步步走近的魏六,“哗”一下,泪水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

  魏六几步跨到母亲跟前叫了声“妈”便一头扑入母亲怀中,母子俩喜极而泣抱头哭成一团。正是一去五年无音讯,只恐今朝是梦中。

  哭了一会,母亲道:“儿呀!这五年你都去哪里了?那天金员外见你无故失踪,等到晚上也没有回去,第二天他便来家中找我。我一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忙请左邻右舍帮忙上山找你。“唉!”大家喉咙喊哑了,衣服划破了,鞋子扯烂了,也还是不见你的踪影。直到天色大黑,我才让他们先回家。

  一连找了三天,将山上所有的深沟浅壑都找遍了,硬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最后才被众人强行拉回家中。以后,一有时间便四处打听,每天太阳下山前都要到村口去了望,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才伤心地往家返。每到睡前就到佛像前祷告,祈求佛祖保佑你平安无事,保佑我母子早日团聚。平时总是将你穿过的衣服,读过的书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拿出来,摸着它们,看着它们,回想着你以前的一言一行······半夜从噩梦中醒来一看,泪水早已湿透了枕头!可是五年了还是音讯全无,我只说这辈子我母子再难相见,谁想老天有眼,我们母子还有重新相见的一天。”

  魏六听了母亲的话哽咽着轻声道:“母行千里儿不念,儿行千里母挂牵。白天村口去眺望,夜里烧香祷平安,午夜家中灯还亮,娘亲思儿不肯眠。都是孩儿不好,让母亲担心了。”

  母亲摸着魏六的脑袋问道:“孩子你还没说这几年你去哪里了?晚上睡觉冷不冷?一定吃了不少苦吧?冬天有没有棉衣穿?”

  魏六抹了把眼角的泪珠道:“那天我在山上放羊时,为了搭救一只小羊,差点跌入一个深洞中,幸亏我的师傅路过,才将我救起。孩儿感念他的救命之恩,便要拜他为师。师傅却说,我若想拜他为师,就得当晚三更在原地等他。于是,我半夜起来,谁都没有告诉便偷偷跑到山上。师父见我心诚,才答应收我为徒。我也曾想给您捎个口信,可师父怕影响我练功,不让我捎信,直接将我带到深山中传授武艺。这五年来师父待我情同父子,不但传授武艺,在生活上也是照顾的无微不至,直到如今学成武艺才让我下山。妈,你猜我的师父是谁?”

  母亲用食指一点魏六的额头笑斥道:“你这孩子,我怎么知道你的师父是谁?”

  魏六道:“我的师父就是千佛寺的酒肉和尚。”

  母亲一听忙拉住魏六的胳膊道:“原来是他,那我可得去谢谢人家,咱们现在就去。”

  魏六拦住母亲道:“妈,瞧你急的!自从收了我为徒,师父就离开千佛寺了,现在他老人家更是四处云游去了。”一句话说的母亲破涕为笑。

  这时姐姐听到外面的哭声,从屋里走了出来。她看到魏六后,叫了声“弟弟”便快步跑到魏六跟前,一把拉住魏六的手激动地道:“弟弟你总算是回来了,可把咱妈和我想死了。”然后,双眼含泪摸着魏六的肩膀道:“高了,也壮了,长成大人了。”

  魏六道:“姐姐,都是我不好,让你和咱妈担心了。这几年我不在家中,你们过得怎样?”

  母亲叹了口气道:“刚开始那两年还行,遇上困难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春种秋收时,族长都会领着族人来打帮。农闲的时候我还会去金员外家,做点女工贴补家用。可是到了第三年,从立夏开始连续三个月滴雨未降,直到处暑才落了雨,地里的庄稼全干死了。可官府的苛捐杂税照样不少,那些地主富人还买通官府,将他们的赋税添加到穷人的头上,我们连自己吃的粮食都没有,哪里能交得起这些苛捐杂税。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便挨门挨户的强抢,地痞无赖也跟着趁火打劫。咱们都是些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平日一见官府中人就双腿打颤,话也说不出来。遇上这种事只能忍气吞声,眼睁睁地看着值钱的东西被他们抢走。那些没人性的东西见咱家没有值钱的东西,就抢走了炕上的铺盖,临走还打碎了家中的瓶瓶罐罐。实在没办法了,我才将你姐姐嫁到离此十里的张家。”

  “什么,姐姐嫁人了?不知姐夫是干什么的?脾气好不好?姐姐可曾受气?”魏六一听,急的问出了一连串问题。

  母亲继续道:“你姐夫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心地善良,特别是你姐夫更是忠厚老实。你姐姐自从嫁过去,不但没有受过气,且他们夫妻情好如初。她俩人对我也很孝顺,这两年多亏了他们我才能熬过来······”

  姐姐在一旁陪着魏六,听母亲讲述这几年的遭遇,听到伤心处,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由轻声啜泣起来。听到母亲夸她孝顺,忙打断母亲的话,娇羞地道:“妈,瞧您说的,您辛辛苦苦将我和弟弟养大,现在该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

  魏六听着母亲的讲述,虎目中再次流出了眼泪,他抬头看着母亲眼角浅细的鱼尾纹和鬓角花白的发丝,摸着母亲那布满龟裂的双手,和裂痕中那难以洗去得黑黑的泥污,用发颤的声音道:“妈,都是孩儿不孝,让您和姐姐受苦了,今后我一定会让您们过上好日子。。。。。。”

  母亲先擦干自己的眼泪,又用衣袖将一双儿女的眼泪擦去,然后一手拉住一人道:“走,给你爹烧柱香,告慰他的在天之灵。”说完一家三口悲喜交加地相携向屋里走去……

  魏六给父亲上完香,一扭头看到炕上爬着一个小孩。他见这小孩活泼可爱,双眼一眨一眨地看着自己。惊奇地问道:“妈,这是谁家的孩子?”

  母亲慈爱地摸着孩子的小脑袋,对魏六道:“这是你姐姐的孩子“青云”,今年两岁了,因是虎年所生,乳名唤作虎儿”。

  姐姐也温和地对孩子道:“虎儿,这是你舅舅,快叫舅舅。”

  魏六愣了一下,忙过去将孩子抱到怀里,只见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白里透红的小脸蛋上长着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晴,元宝耳朵高鼻梁,红嘟嘟的小嘴配上一对不深不浅的小酒窝,真是人见人爱。他边端详,边捏捏脸蛋,摸摸脑袋、按按鼻子、口中还逗着道:“虎儿乖,来,叫声舅舅。”“舅舅,舅舅”孩子一张嘴露出了一对可爱的小虎牙。

  魏六高兴地照着孩子的小脸蛋就是一阵猛亲,然后一个倒翻翻到院外,抱着孩子在院子里翻跟头,竖蜻蜓,穿房越脊。一会用脚勾住屋檐来个金钩倒挂,一会又来个旱地拨葱,那孩子不但不害怕,反而高兴地抱住魏六的脖子“咯咯”直笑。魏六看着怀中的孩子忽然心中有感,脱口吟道:“乳虎啸谷百兽惊,架海金梁有青云,他年擎天谁为柱,遍寻寰宇惟吾甥。”那孩子仿佛是听懂了魏六的诗句,口中不住声的直喊舅舅。过了一会,魏六用指头点着孩子的鼻子道:“舅舅还没给你见面礼呢,虎儿想要什么尽管开口,舅舅买给你。”

  虎儿眼珠子滴溜溜一转,望见了南山上盛开着的山桃花,漫山遍野一片粉红,煞是好看。他用小手一指撒着娇,奶声奶气地道:“虎儿要那花,虎儿就要那花,舅舅您给虎儿摘来嘛。”

  魏六笑着道:“这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舅舅马上摘给你。”说完将孩子递到姐姐怀里,转身就走。

  姐姐拦住魏六道:“小孩子胡说你别当真,上那么高的山你是吃饱了撑的,还是力气没处使?”

  这时,正好邻居刘大叔和刘大婶从门外走了进来,一见魏六也是吃了一惊。他们拉住魏六捏捏胳膊,拍拍肩膀,一边嘘长问短。当他们知道魏六要上山摘花时,都赶紧出言劝阻。

  魏六一摆手道:“外甥既然想要,我岂会让他扫兴,况且又是举手之劳。大叔,大婶您们先回屋里坐,等我回来咱们再聊。”说完将身一纵足有两丈多高,然后一个“鹞子翻身”从墙头翻了出去,众人一见齐都傻眼了。

  约有半顿饭光景,魏六就回来了。他一进门见家中坐了一圈人,其中还有族长。魏六赶紧向众人施礼,感谢众人这几年对母亲与姐姐的照顾。

  众人见魏六手上拿着一枝山桃枝,枝上开满桃花。而他自己却面不红,气不喘,哪象刚攀过山的样子。刘大叔就像是看一只妖怪似的,眼珠一动不动地盯着魏六,口中吃惊地道:“天呀!你这不成飞毛腿了!传说中南宋岳武穆手下的两员大将“马前张保”“马后王横”也不过如此呀!咱们村有了你这样的能人再也不怕有坏人欺侮了。”

  族长更是激动地道:“祖宗有灵呐!想不到几年不见,你这孩子竟然学了一身武艺,这是你母亲的造化,也是我魏氏一族之幸。唉!这几年官府横征暴敛,县中的污吏更是狐假虎威,对村民敲诈勒索肆意欺凌,我们没办法只能忍气吞声。现在你艺成归来,他们再想欺负我们就得掂量掂量了。你娘受了这么多年的苦,现在总算是苦日子熬出来了。这真是月被云遮重露彩,花遭霜打又逢春呐。”

  刘大叔双手揉着眼晴道:“我还以为自己老眼昏花了呢,我看你这孩子一定是遇到神仙,传了你“缩地功”了,否则那有这么快的。”

  魏六面带微笑谦虚地道:“大叔你就不要说笑了,俗话说未精小乘术,哪来缩地功。我也只是每天在山上跑上跑下,时间久了腿脚有了功,才比常人快了些。至于那些恶人,要是再敢来村里寻事,我定让他站着进来,躺着出去。你们放心,只要有我在,绝不叫村中任何一人受坏人的欺负······”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一天,几个儿时的伙伴跟魏六在院子里天南地北地闲聊。其中一人道:“说到吃食,去年我的一位在省城做生意的亲戚说,太原城里有一条街专门卖各种面食,整日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其中一家“永济包子铺”的包子那才叫香呢!每天铺子里的人起早贪黑忙的不可开交,可还是供不应求。那老板是个很势利的人,由于他的包子香,卖得快,到后来他就只卖给那些有钱的大主顾,像咱们这些穷人他理都不理。魏六你有这样的本事,何不去弄几笼来,让你妈尝尝,借此也替咱穷人出口气。”说完用手直擦嘴角流出来的口水。

  魏六一拍胸脯道:“这还不是小事一桩,你们在这里等着,我现在就去,中午一准回来。”

  那伙伴打趣道:“你要真去回来时顺便捎上一坛汾酒,哪可是咱山西的特产。”他说完一看,哪里还有魏六的影子。

  这伙人等到中午,不见魏六回来,心想:魏六走得再快,也不可能半天走上四五百里,还是先回家吃饭吧。他们正准备走时,却见魏六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悄没声息地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魏六放下酒坛,从背上解下包袱打开。众人一看,嘿!这包子还冒着热气呢。魏六先捡了一半给母亲送到屋里,然后拿了碗筷对伙伴们道:“弟兄们,包子就酒,越吃越有,大伙快来尝尝。”说完抱起酒坛打开盖子,顿时,一股香冽的酒气向众人迎面扑来。

  一位伙伴也读过几年书,他看到坛子上的诗句乐不可支地对众人道:“你们看这是正宗的“杏花村汾酒”。坛子上还有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五年前喝过一回,至今还回味无穷呢。”

  众人才不管你诗句不诗句呢,马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们边吃边对魏六赞不绝口,并叫他讲述此行的经过。魏六少年心性,加上酒劲上来对此行又吹嘘了一番。母亲怕他们酒醉生事,对众人喊道:“你们适可而止,千万不可喝醉了。”众人齐声答应,那个读过几年书的伙伴几杯酒下肚,酒劲上涌,引发了他的书呆子气,眯着双眼,打着拍子,摇头晃脑地唱起了《咏酒诗》:“酒可陶情适性,兼能解乏消愁。三杯五盏乐悠悠,狂饮反能损寿。谨厚变成凶险,聪敏反化昏流。禹疏仪狄岂无由,狂药使人多咎······”引来大家一阵阵爽朗的大笑。直到太阳落山,他们才酒足饭饱,尽兴而去。

  这件事越传越神,过了几天村中便有六七个人领着孩子登门拜师。魏六虽不肯收徒,但愿意传授他们一些基本招式。他对那些孩子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我有事相绊不能常在家中,先将这些招式与口诀传授给你们,以后你们只要勤加练习,定可达到防身健体之效。

  从此村里掀起一股习武之风,这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来万花开。

  魏六每天除了勤练武功以期百尺高竿再上一步,抽空教村中孩子一些武艺外,便是潜心研习那套《奇门遁甲》。无奈此书太过深奥,任他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是狗咬刺猬---没处下口。

  这样过了几个月,还是没有进展。他想:照这样下去自己纵使耗上一生也难学成书中所载。师父曾说不懂之处可向高人请教,我不妨到县城找杨先生,一则探望与他,二则向他请教一番。于是,他收拾停当便去了县城。谁知杨先生已于半年前迁往他处,此时早已是人去楼空。这正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魏六失望之余,正准备返家,突听身后有人喊他,扭头一看顿时乐了,不由笑道:“哈哈!想不到今天会在这里遇到故人,这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呀!·······”

  你猜魏六遇到的是谁?原来是他在放羊时曾搭救过的那个文弱学生---时湘。时湘现在也长成一个风流儒雅的俊后生了。

  俩人寒喧一番后,魏六讲了此行的目的。时湘道:“此等旷世奇书,纵使寻到杨先生,他也难解其中之奥,况你我之辈乎!小弟倒听说一人,书通二酉,学贯古今,若能得他指点,一切疑难定可迎刃而解。接着道出了一代奇人---傅山先生。

  傅山,山西阳曲人,生于万历三十五年,字青主(源于他的诗句,唯愿青山做主人),号公佗。祖父傅霖曾经官拜山东辽海参议,父亲名之谟号离垢先生,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山生时其母梦见一比丘,山生下后不啼。一个瞽目僧人在院外喊道:“既来之则安之,何不啼也。”傅山这才啼哭出声。

  傅山从小聪颖,读书一目十行且能成诵。十四岁时山西督学文太清大人破格提拨他到省城官办的“三立书院”读书。崇祯九年十月,袁继咸大人被巡按御史阉党张孙振诬陷,押解如京受审。傅山出万金,纠通省诸生诣阙代白,联合同学薛宗周等百余名举子步行千里至京城为袁大人伏阙伸冤,历经半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崇祯十年四月使袁大人冤情得以昭雪,官复武昌道..从此傅山名闻天下,被士林“依为指归”的马士奇,亲为之作(山右二义士记).

  傅山文武双全,有北方文坛泰斗之称。他不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医术更是超凡入圣。特别是对于妇科之精更是古今罕有,经他诊治的妇人无不药到病除,而且对困难的家庭分文不取。真可谓医圣再世甘俯首,药王复生亦称臣。

  他二十七岁丧妻鳏居,儿子傅眉只有五岁。人们劝他再娶,可傅山说妻子生前与他伉俪情深,誓不再娶.他不管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妻子生前给他绣的一轴观音像。似这情重义的奇男子天下能有几人哉!

  魏六听后,长叹一声对时湘道:“万事皆由天定,岂是人力能求。若我与此人有缘,将来定会相遇。船到桥头自然直,一切随缘吧。我们几年未见,今天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先到街上转转吧。”时湘点头相允,于是二人相携向集上走来。

  那天,正逢赶集,街上的人可真多,头碰头,肩挨肩,熙熙攘攘。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穷的、富的、好的、坏的,坐的、站的、说的、看的,哭的、笑的、唱的、闹的;呼儿的、唤女的、扶老的、携幼的,背媳妇的、抱小孩的、寻老婆的、叫老汉的,南来的、北往的、东游的、西逛的,出村的、进户的、走街的、串巷的,骑马的、坐轿的、推车的、担担的;插花的、扇扇的、做工的、找干的,籴米的、粜面的,买针的、卖线的,打柴的、烧炭的、推磨的、拉碾的,提笼的、架鸟的、摸鱼的、逗燕的,偷鸡的、摸狗的、杀猪的、宰羊的;磨拳的、擦掌的、张弓的、搭箭的,抡刀的、舞剑的、挥鞭的、使锏的;如狼的、似虎的、吆五的、喝六的,争勇的、斗狠的、打架的、骂人的,吟诗的、作赋的、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打牌的、坐庄的、押宝的,穿红的、戴绿的、浓妆的、艳抹的,卖俏的、弄声的、挤眉的、弄眼的,勒索的、诈骗的、混吃的、混喝的,上楼的、下馆的、打间的、住店的,讨吃的、要饭的、顶砂锅的、捣蒜的,还有用竹竿子挑着卖那鸿鹄大雁……士农工贾,善恶美丑,应有尽有,真是人山人海。

  俩人从城东一直走到城西,觉得腹中饥饿,便在一个卖油条老豆腐的小店前停住脚步。那店主是个五十多岁一团和气的老头,正在扯着嗓子喊:“过往的客官走路累啊,停一停脚,来品尝一下咱的热油条老豆腐呀,不香不要钱呐……”

  那老头看到魏六二人,马上弯腰低头满脸堆笑,左手一伸道:“俩位小哥里面请,小老儿的油条老豆腐在这带是最好的……”

  俩人要了一斤油条两碗老豆腐正吃着,突然对面的馒头铺传来了打骂声和凄惨的讨饶声。他们随其他食客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偷了两个馒头,被铺子里的伙计捉住了。那个伙计有三十多岁,生得獐头鼠目,尖嘴猴腮,边对这孩子拳打脚踢,边骂道:“你这个小王八羔子,上次偷了两个馒头让你溜了,今天还敢再来,不打得你皮开肉绽爬不起来,还以为你大爷是吃素的·····”

  再看那孩子穿着一件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破旧衣裳,那件衣裳又脏又大,里面能再塞一个人,腰间用一根草绳系住。一头乱草似的头发,光着一双脚丫子。明显营养不足的,又瘦又黑的小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嘴角还淌着血,正趴在地上边磕头,边凄切地哀声乞饶。

  馒头铺的老板是一个满脸横肉,四十多岁的大胖子,正斜着眼睛四平八稳地坐在一张椅子上品香茗。他对孩子的哀叫乞求毫不动容。只是慢吞吞地对伙计道:“一会把他送交官府,杀鸡骇猴,以后看哪个吃了熊心吞了豹胆,再敢来我这里偷馒头。”众人见孩子可怜都帮着向老板求情,让他高抬贵手。有几个妇女见了孩子的惨状,更是伤心地掉下泪来。

  谁知那老板是个十足的冷血动物,全无一点人性。他摇了摇硕大的脑袋,然后双手一摊,肩膀一耸,装出很为难的样子道:“各位老少,并非鄙人铁石心肠,只是今天我若放过他,以后阿猫阿狗的都会跟着来这里混吃混喝,让兄弟一家老幼去喝西北风呀。如果那位客官出一两银子,我就新帐旧账一起销。只怕是天上神仙容易遇,世间难得舍财人呐。”

  这些食客虽然同情这个孩子,但家中也不富裕,也是爱莫能助。他们虽然心中将老板的十八代祖宗问候了个遍,但却于事无补。这真是:趋炎附势从来有,仗义疏财世上稀。

  时湘正准备与魏六商量办法,却听魏六道:“等我一下,马上就回来。”说完一转身就不见了。

  约有盏茶功夫,魏六便返回来了。他往桌上丢了一块银子冲那老板道:“这块银子够不够?”

  那老板一见银子,马上换了副笑脸道:“用不了,用不了,客官真是菩萨心肠,剩下的钱是否都买了馒头?”

  魏六道:“剩下的都买了馒头,打包让这孩子带走。”那小二冲着孩子骂骂咧咧道:“算你小子走了狗屎运,遇上个大贵人。”又向魏六点头哈腰陪着小心道:“爷,你放心,小的马上照办。”

  俗话说:饥时赠一口,胜过饱时送一餐。一两银子在富者眼中微不足道,对这个小孩来说却恩深似海,感动得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

  魏六将小孩扶起,又从怀中掏了一把铜钱递到他手中道:“小事一桩怎敢当小兄弟如此大礼,这点钱你拿回去买件衣裳穿吧。”说完便同时湘相携返回油条店中。

  卖油条的老头听众食客讲了魏六的义举后,对魏六很是佩服.忙换上两碗热腾腾的老豆腐,对他二人道;“小兄弟心地善良,令老朽佩服,这顿饭老朽请了,你们慢用,不够再上。”

  魏六忙道;“老丈的心意我们兄弟领了,你也不容易,我们岂能白吃······”

  俩人吃完饭出来,看到馒头铺外围了不少人,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奸商刚欺负了那个小孩,现在就丢了钱真是现报,老天有眼呀!”“这就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活该这厮.......”语气中充满幸灾乐祸。

  时湘听到馒头铺的老板在铺子里喊爹骂娘,捶胸捣腹,气得要死。想起魏六在馒头铺时的情景若有所悟,便以目视魏六,欲言又止。魏六心有灵犀地点了点头,然后俩人齐声大笑起来.他们又往南走了一会,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悠的琴声。那琴声铿锵有力,若鸣金碎玉,一听便知决非出自庸人之手。

  这正是:泪别恩师辞翠峰,海天万里任飞鸿。

  剑气森森喷霜雪,玉笛横吹出塞风。

(https://www.biquya.net/id18637/11272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