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我的父辈抗日岁月 > 第二章 邯郸沦陷

?

  1: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这天,突然有人跑回沁河村惊慌失措地见人就说:“不好了,日本人来啦。。。”

  有人问:“日本人来啦?在哪儿?”

  那人回答:“已经进邯郸城了。”

  “呀,咱沁河村离邯郸这么近,日本人会不会来来咱沁河村?”

  沁河村地处邯郸城西十里地,村南有宽宽的沁河,河南岸紧邻1920年,由民国北洋政府募捐社会款项修建的邯武公路,公路北就是沁河,沁河上坐落着一架木质结构,宽四米,长20多米的古桥,过了桥就是沁河村。

  长长的沁河两岸垂柳依依,河水荡漾,一眼望不到头的茵茵碧草点缀着古河道的风景。清澈见底的河水顺着桥下潺潺向东流去。至于这条河从啥时候开始形成,沁河村人不知道,但他们知道这条河从村南流过流到滏阳河,又奔了天津卫。。。。。。

  很多年以来,沁河村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沁河水呀,哗啦啦地流,

  沁河岸边度春秋,

  河水清澈鱼儿游,

  家家吃鱼不发愁,

  坐上船儿荡悠悠,

  一觉醒来到天津

  。。。。。。

  从这支民谣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沁河是怎样的一幅美丽美丽景色。

  2:乡亲们听说日本人来了,立刻炸开了锅,“呼啦”一下把回村报信儿的人围拢起来,七嘴八舌打听起城里发生的情况。

  一个乡亲急切地问:“到底咋回事儿?”

  “邯郸失陷了。。。”回村报信儿的人说。

  “你咋知道的?你看见了?”另一个人瞪大眼睛问。

  “可不,俺昨个儿上城里办事儿,事儿还没办,突然听见火车站轰隆轰隆响炸弹,你们在家没听见?”

  “听是听见了,可不知道咋回事儿?”一个人回答。

  “那就是日本人的飞机在轰炸。”那人又说。

  “飞机?”有人不知道飞机是啥?就问:“飞机是个啥东西?”

  “飞机就是能在天上飞的,”那人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就跟老鹰一样,嘿呀,甭提了,那玩意儿可厉害啦,四架红头小飞机转着圈儿在火车站上空轰炸,炸塌了好多房子,也死了不少人呢。”

  另一个人神色惊慌地问:“飞机有恁厉害?你是不是糊弄俺?”

  “谁糊弄是王八蛋。”那人发誓一般比划了一个“王八”的手型。

  在场的人听了,一时间,平静的沁河村仿佛谁扔了一颗炸弹马上炸开了,不少人从家里跑出来围着那人倾听为所未闻的新闻。

  有人惊愕地问:“那邯郸不是有国军,他们都干啥去了?”

  “国军早他奶奶的跑没影了。”报信儿的人说:“本来昨个儿俺就该回来,就是因为国军急着逃跑,把城门堵得死死的,俺出不来,就躲了一夜。”

  3:这人说的没错,昨天,也就是公元1937年10月16日一大早,邯郸城一片混乱,有钱人家的大门前不少人往车上装东西,大包小包装了一车又一车,然后往南城门扬鞭而去。

  穿红挂绿的阔太太们在有身份的丈夫陪同下,慌慌张张携带金银细软坐上洋马车往城外逃。

  政府要员们更是忙不迭地把小汽车装的满满的,在护卫的开路下使劲按着喇叭“嘀嘀”而去。

  驻守邯郸城的国军早已杂乱无章,一支支乱哄哄的队伍像一群散兵游勇争着抢着往南城门拥挤。那些急等着出城的国军恨不得肋生双翅从城楼上飞过去,而腿脚慢的那些人又恨爹娘给自己少多生两条腿飞不过城门。一时间,城门挤得乱七八糟,没有了秩序。

  此时开始有人大骂,有骂城门太窄的,有骂前边的队伍出城太慢的,有骂那些有钱人拥挤到城门影响他们出城的,但也有骂国军当官的不抵抗就弃城逃跑的。

  随着国军最后一支部队的刚离开,九点多钟,古城邯郸火车站上空突然飞来四驾红头轰炸机,机身上画着“太阳旗”,向乌鸦一样盘旋在火车站上空往下扔炸弹,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传出数十里。

  没过多长时间,爆炸声过后,火车站就房屋倒塌,死人横躺竖卧,哭喊声四起。剩下的老百姓没处去的就只能躲在家里把大门关的严严的,等着厄运的到来。

  4:“他奶奶的真不是东西,他们跑了咱们咋办?”有人大骂国军不顾老百姓死活弃城而逃。

  邯郸人骂人就爱骂“他奶奶的”,这是邯郸人骂人必用的一种口语。在我们这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喝了邯郸水,奶奶不离嘴”,不论大人小孩儿,只要骂人,出口就是“他奶奶的!”

  回村报信儿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你们还不知道吧,听说卢沟桥一失守,北平,天津也相继失守了,日本人像洪水猛兽一般就进了城。。。。。。”

  有人抢话就问:“卢沟桥在哪儿?”

  “这你也不知道?”有人斜楞着眼回答那人:“在宛平呗。”

  “咋宛平也失守了,那儿不是也有国军驻守吗?”另一个半信半疑瞪着眼问。

  “守了,没守住,听说打得还挺激烈,也死了不少人。。。”回村报信儿的人像说书一样讲得唾沫星子乱飞,让围观的众人听的不寒而栗。

  一个老汉显得很沉稳,“照你这么说,那后来国军也跑光了?”

  “可不。”那人有回答。

  “哎呀,白他奶奶的披了一身国军虎皮,欺负咱老百姓挺有能耐,日本人来了咱老百姓还没咋着呢,他们倒一个一个比兔子跑得快,他们咋能对得起孙中山先生。”马大牙呲牙咧嘴骂着。

  “小日本儿会不会来咱村?”有人开始提心吊胆了。

  “说不准,咱也不知道。”那人说。

  “那咱还等啥呢,准备逃吧。”有人提议。

  这人这么一说,沁河村顿时如临大敌一般就被一种恐怖笼罩,气氛里散发着谈“鬼”色变的恐慌和不安。乡亲们的目光不自觉地向邯郸城隔空而望。

  这时,沁河村武教头贾万田带着几个徒弟刚从打麦场练功回来,见很多人聚在一起议论纷纷不知咋回事儿就凑了过来。当他听说日本人来了也是顿然一惊。

  马大牙提建议全村人都赶快跑。贾万田说:“看你那怂样,往哪逃?用不了几天咱这也得被日本占了。。。”

  “你是小日本儿的祖宗?”,马大牙不服气地问:“你咋知道用不了几天小日本儿也会把咱这儿占了?”

  “这还用说,小日本儿就是来侵占咱们国家的,他们能那么好心让咱们平平安安过日子?”有人抢着替贾万田回答了马大牙。

  宋老师从小学校出来,穿着长衫,显得很斯文,他是东北人,今年三十岁。他见大榕树下集聚了很多人,高一声低一声地谈论着日本人来了的消息,也凑了过来。他说:“在我们东北,我们都叫小日本儿‘小鬼子’”

  “小鬼子?”有人没听过这个名字,觉着好奇。

  宋老师说:“小鬼子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横行霸道极了,他们现在又攻占了邯郸,这明摆着是想让咱中国人当亡国奴,你们说我们能服他们吗?”

  “服个蛋,”有人骂着说:“小鬼子还是咱们中国人揍出来的呢,咱是他们的祖宗,凭啥服他们?”

  又有人说:“听说小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坏啦!”

  “这可咋办?”有人担忧。

  有人就出主意,有闺女的赶紧出嫁,有小媳妇的见小鬼子来了就往脸上抹黑,让小鬼子看不出是女人还是男人。

  众人赞成,说这办法好。于是,村里“忽地”忙乎起来。家里有十六七大闺女的人家,大人也不再选啥黄道吉日办喜事了,随便找了个日子在大人的仓促安排下,能出嫁的个个穿上崭新的嫁衣,听着凄凉的唢呐声含着眼泪上了花轿,陆续嫁到了外村。

  村里一连忙活了好几天,该嫁的嫁了,嫁到沁河村的小媳妇也都准备好了黑锅炭,随时有情况就往脸上抹。

  一连过了七八天,村里平安无事,人们在忐忑中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没有见到一个日本人的“鬼”影。

  人们又开始议论,马大牙也在场,他就问:“哎你们说,小鬼子咋没来呢?”

  有人听了就骂:“马大牙,你是不是急等着当汉奸呢?”

  马大牙被呲了一句,闭上蒜瓣儿牙灰溜溜地回了家。

  “听说小鬼子见啥抢啥,咱不是还养着猪呢嘛,咱赶紧杀了自己吃吧,别等着小鬼子来了,让他们个狗日子都给抢去。”

  大家一听,是这么回事。于是,村里又忙起来,杀猪宰羊,炖鸡炖鸭。村里顿时飘起了只有过年才能闻到肉香味儿。有猪的人家每天吃的满嘴流油儿,沟满壕平,没养猪的也帮了有猪人家的口福,吃上了香喷喷的猪肉。此时人们都在想,赶紧吃,吃到自己肚里才是精家,舍不得才是个傻瓜呢。

  也有人心疼地说,养这点家畜不容易,要不是怕狗日的小鬼子来了抢走,这些家畜卖了还能给儿子娶个媳妇呢。小鬼真是狗娘养的!

  骂声就像平时说话,满村随时随地都能听到。

  这时候,再看大街上,小孩们嘴上吹着猪水泡,像皮球一样,大大的,白里透明,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追着戏耍。大人们的担忧在他们心里俨然就是一潭平静的湖水,泛不起他们的心忧。

  沁河村一连忙乎了半月,女孩们都出嫁了,猪肉也吃完了,村里依然平静如水,没有见到日本人来。

  后来,沁河村人又听到了零星枪声,白天有,晚上也有,枪声穿过静静的空间传到沁河村,听得很清晰。每当听到枪声乡亲们心里就“咯噔”一下,心说,“小鬼子是不是在杀人呢?”

  有人说:“枪声离咱还远着呢,你耳朵能听出他们在干啥那才成了人精呢,还杀人?净瞎猜”

  老村长田兴山走进人群:“不管咋回事儿,这日本鬼子一来,往后咱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人们望着老村长那张布满沟沟壑壑皱纹和写满惆怅的脸颊,开始默默做自己的打算。

(https://www.biquya.net/id33072/177385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