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南宋大奸臣 > 第七十二节 如此帝王

?

  选德殿内,赵昀危坐正襟,一个内侍在一旁高声念着一道奏章,虽然这道奏章之中,文辞直白,少了许多诚惶诚恐之言,略显的不够恭敬,但是他的脸上没有半分不悦之色,时而微点龙首,竖耳倾听,若是一个初次面君的臣子见到了,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慈厚人君……

  如果算上权相史弥远独霸朝堂,帝位只是虚有其表的年月,赵昀已经足足做了28年大宋王朝的皇帝,此时他刚满48岁,正值春秋鼎盛之际。

  不过他的内心远比实际年龄更加衰老。

  作为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9世孙,到他出世时,家中与大宋皇室的血缘已经疏远,临安赵氏皇族早似乎遗忘了赵氏这一支血脉,他的生父赵希瓐一辈子只做过芝麻大的九品小官。

  七岁丧父,生母无力支撑家中生活,只得带着他和弟弟返回娘家,在做保长的舅舅家中寄人篱下,过着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的平淡生活。

  如果不是史弥远的家塾教师余天赐返乡应试,准备补上个文凭再发展仕途时,途中遇上大雨,到保长家中避雨,才发现这个堪比草根的皇族遗脉,他这辈子,恐怕只能遗落乡野之间。

  史弥远对权力的贪婪和这简直如同神迹般的机缘巧合,让他登上了这泱泱大国至高无上的帝位。

  少年时寄人篱下的困苦,史弥远矫诏篡位时的惊恐,还有做傀儡皇帝的无奈,他早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皇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他没有始皇帝的决断,也没有太祖皇帝的胆色,更是为了来路不正的帝位,于是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真正亲政的那一天。

  终于十年之后,权相史弥远病死,他终于可以一展身手。

  不过他并没有英主一般的雄才大略。

  端平更化,尊崇理学和流于浮表的种种政治改革让他赢得了朝野的赞誉,恰逢孟珙带兵与蒙军共同灭了金国,在民间朝堂一片的歌功颂德声中,他昏了头,仅仅几个月后,就不顾满朝文武反对,诏令赵葵提兵入洛,据黄河,守潼关,匡复故土。

  行在临安,从不被称为国都临安,凤凰山南麓经营了百年的皇宫也外称行宫……他知道这不过前面几个皇帝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但是,如果真能匡复东京汴梁和南京皇族故冢,那么他在史书中将会比太祖皇帝更加伟大!

  只是,数千蒙骑就令大宋累死数十万军民,他不得不骂自己“朕以寡德”,下罪已诏。

  至此,他是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斤两,亲政之初仅有的一点点志气就此烟消云散,日后便安于享受这帝位所能带来的人间至乐。

  ……

  这么些年的皇帝做下来,再加上权相掌权之际他还算勤于侍讲筵经,自认为还算是学到了帝王之术,把这朝堂上下看了个一清二楚……

  什么理学事功学,什么主战主和,朝堂中激辩死谏的大臣里,十有八九都是口是心非之徒。

  他明白昔日熙宁变法之时,追随王安石的大臣们,绝大部分都是寒门末进之辈,他们为变法摇旗呐喊,不过是在朝堂上与垄断高位的河北世族争权夺位,在民间借机虏获田地。

  他更明白,近年一群士大夫鼓吹程朱理学,里面又有多人是冲着翰林馆阁之职。

  当然,在他看来,理学也有理学的好处。

  他不过是在史弥远死后清除了部分碍事的党羽,耀拔了几个信奉理学的大臣填补空位,很快就有人送上了饶舜之称。他不过封了朱熹为信国公,后来又把朱熹,连同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这些人一同入祀孔庙,马上就博得了仁君圣王的美名。

  这种便宜买卖还是能做的。

  成本不过是几个馆阁之位,和平日里表现出尊爱理学便可。

  存天伦,灭人欲?

  说说而已,一点也不妨碍他更换新宠,宠幸比人老色衰的贾贵妃更年轻貌美的阎贵妃,和让内侍董宋臣去外面勾栏瓦舍,为他挑选美貌的名妓舞女入宫欢娱淫乐。

  起居郎牟子才上书劝诫招妓入宫之事,他表面应承,而后又专门命人去告诉牟子才,“不得告知他人”,以免有损帝王威仪。

  秘书省正字姚勉再谏,他回答:“朕虽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

  在他看来,自己虽然“不德”,但比唐明皇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的……

  只要做足面子功夫,尊爱理学,善待士大夫,再保得半壁江山,他相信,自己大行之后,那些馆阁之内的理学大儒在定谥之时,总是不会有隋炀金哀之称。

  当不成圣贤明君,做个守成之主,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

  “……余玠上表所言之事,诸位爱卿有何异议尽可道来……”

  内侍读完了长长的奏章,赵昀把仁和的目光投向两府的执宰大臣们。早已熟练于政务的他,知道余玠所奏之事如果直接放到朝会上去商讨,免不了又是没完没了的口舌之争。于是今日散朝之后,他便召集左右丞相和枢密使们来闭门商议,若是这几个大臣能商定下来,他们下去自会安抚百官,毕竟,殿中这几人都是他平衡了各方政派的最佳之选,他们能定下的政事,多半不会再掀起朝堂之争。

  如此一来,省心省时,还可多些时间去后宫清闲享乐。他把这自认为高明的帝王之术,暗自里自诩为——把功课坐在前面。

  余玠所禀奏的不是小事,他恳请朝廷暂缓川会子的发行,允许巴蜀现行的钱引再使用个一两年,再考虑会子之事。

  其实余玠的这道奏章,有朱登科在背后撺掇之功。

  原本川地钱引2-3年一换届,每届定额发行125万余贯,用新印的钱引替换旧的钱引,一是可以更换因磨损不能辨识的旧钞,二是新钞更换了印字图案,可以遏制伪造的纸钞。

  但是余玠入蜀时,不仅仅整个四川的造纸印刷业遭到极大的破坏,而军事上也需要更多的生铁来制造军械,在换届钱引时,根本没足够的铁来铸造铁钱,平抑换届时民心忧虑所引发的兑换风潮。毕竟,在纸币的问题上,大宋朝廷的信誉就从来没有好过,更何况是在四川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战争时期。

  换届极有可能使已经大跌的钱引面临崩溃。

  于是余玠奏请朝廷,不发行新钞,延长旧钞使用年限。

  但是缺乏足够的铁钱兑换,旧钞也不可避免继续下跌,到朱登科穿越之时,钱引与铁钱的兑换比例,已经从蒙宋战争爆发前的2:1跌到此时的5:1。

  眼见四川的货币体系崩溃在即,旧钞也没有后世的纸钞制造技术,延用多年的钱引磨损的几乎快要不堪使用。于是大宋朝廷故技重施,准备采用当年用钱引取代交子一样的手段,另起炉灶,彻底废除钱引,改为发行川地会子。

  会子与钱引同为纸币,但也有区别。

  朝廷允许四川百姓可以用钱引全额缴纳赋税,这也是钱引使用了百年还能勉强维持一丁儿信誉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新会子发行之时,朝廷会下令四川百姓缴纳赋税,必须铁钱和会子对半。

  不需要有什么高深的货币学,仅仅这一项,老百姓也会明白,这是朝廷已经提前预防会子的贬值啊!

  朱登科完全可以预见,会子发行之时,就是大跌之时,巴蜀大地将一片鸡飞狗跳,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这是他决不能坐视发生的事情!

(https://www.biquya.net/id16109/944416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